在刚插上健壮秧苗的广袤稻田上,一项源自河湖淤泥的“黑色黄金”正悄然改变水稻育秧的传统图景,更是生态淮安、绿色淮安的真实诠释。
近年来,淮安聚力发展生态农业,打造优质稻米产业集群,我院农业资源化利用团队协同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针对河湖清淤中产生的大量河湖淤泥如何综合改造利用,传统育秧取土破坏耕地,其他商品基质育秧不稳定等问题,联合研发创制了“河泥碳基育秧营养土”,分别在涟水县、洪泽区、淮阴区、淮安区等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及有关农垦农场进行示范推广应用,这项变废为宝的绿色技术正掀起水稻“全周期轻简育秧”新模式。
团队经过历时3年的技术攻关,创新性开发出以河湖淤泥为主要原料的水稻育秧营养土产品,该营养土通过科学配比有机/无机物料与复合微生物菌群,具有绿色环保、理化性状优良(持水性好)、养分均衡缓释等特点,适配水稻标准化壮秧培育要求,成功破解传统育秧取土破坏耕地、持水性差、养分不均衡等技术瓶颈。“以往培育中长秧龄标准化壮秧需严格把控四控(控播量、控播期、控水分、控高度),而使用河泥碳基育秧营养土后,革新了传统秧田管理模式,只需聚焦“控播量+控水分”两步管理,即可实现“一次播种、全程控水”的全周期轻简化育秧。”团队负责人章安康研究员介绍。“以往育秧要经过找土、筛土、拌肥、调酸等多道工序,现在直接用这个营养土铺盘播种,省去了所有预处理环节,大大节省了用工成本。”涟水县高素质农民协会会长、涟水县常盈桥稻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乔林中连连称赞。更令人惊喜的是,该产品实现了“零添加”育秧--无需额外添加肥料或其他调理剂等任何辅助材料。
在淮安市农学会近期组织召开的专项成果评价会上,来自南京农业大学的徐阳春教授代表评价组发表了权威意见,徐教授认为,该技术率先实现了河道清淤淤泥在农业领域的规模化资源利用,成功构建了“清淤治废资源再生—农业应用”的生态循环利用模式,创新性强,应用效果突出,生态与经济效益显著,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建议进一步加大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
“我们要让每项创新都扎进泥土里,从大地中汲取力量,再以科技反哺大地。”这不仅是我院农业资源化利用团队始终坚守的科研信念,更是他们躬身实践的真实写照。目前,该团队正全力以赴,积极推动构建和完善“河道清淤-营养土生产-绿色生态种植”的全产业链模式,致力于打通从环保清淤治理到高附加值农业资源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让科技成果转化的链条更加顺畅高效。
从实验室的量筒到万亩良田,从淤积的河泥到金色的稻浪—淮安“河泥碳基营养土轻简化培育水稻标准化壮秧技术”,正以其生动而深刻的实践,完美诠释着“变废为宝”所蕴含的循环经济智慧,以及“藏粮于技”这一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深远内涵。这项深深扎根于泥土的创新,不仅为水稻生产开辟了一条降本增效、环境友好、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崭新路径,更在广袤的田野上奏响了农业科技创新支撑淮安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随着示范推广范围的持续扩大和应用深度的不断推进,期待这源自河湖深处、饱含科技力量的“黑色营养”,能在更为广阔的土地上孕育出更加丰饶的金色希望。